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2021-5-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复方川芎酊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怎样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
1.生活事件与肿瘤发生:英国学者斯诺(Snow)对例乳癌及子宫癌的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例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创伤,从而认为精神创伤是癌症病因中最强烈的因素之一。Leshan()在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后发现,癌症发病前最多见,也是最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失去亲人的感情。这种生活事件一般先于癌发病前6—8个月。因失去亲密感情而造成的抑郁、绝望和难于宣泄的悲哀常常是发生肿瘤的预兆。Leheer()用社会再适应量表对14名胃癌分析表明,患者在首次症状出现前两年内生活变化显著。Jacobs和Chailes用社会再适应量表对患癌儿童及普通儿科病人的家庭作了比较分析,发现患癌组儿童在发病前一年重大事件发生率较高。
2.个性特征与肿瘤发生:Temoshok和Baltrusch研究发现,C型行为类型人群容易患癌症。这种行为的特征是: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不作决定、不拒绝、负性情绪控制力强、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年北京市肿瘤研究所在北京城区进行了一次胃癌的病例对照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好生闷气”居该次研究的54项危险因素之首。另有观察表明,76%的癌症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压力影响,而一般内科病人只有32%。
3.癌症患者的特殊情感生活史:美国的劳伦斯在探索紧张与情感对癌症发生的影响时发现,在多名癌症病人中,76%的病人具有同一独特类型的感情生活史,而在对照组的非癌症病人中,这种类型只占10%。这种感情生活史影响或决定了病人以后的精神状态,并导致癌症发生。这类生活史有以下特征:
(1)这种人在儿童时期,因父母早亡、离婚或父母经常吵架,或与父亲或母亲或双亲长期分离等而得不到真正的母爱或父爱,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因而内心深处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对获得长久满意的家庭抱失望的态度。为了弥补这些缺感,孩子就试图去讨好别人,在得到别人喜欢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2)成年以后,这种人在事业、人际交往和自我家庭的建立上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和生活的意义。因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这种力量的源泉之中。
(3)如果这种关键的力量一旦消失(如离婚、丧偶、事业失败、理想破灭、致爱亲朋死亡等),童年时期的创伤便又重新唤起,悲观失望和无依无靠的感觉再度出现。
(4)其中有些性格内向,总是把感情(尤其是消极的感情,如生气、痛苦和失望等)埋在心里的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就意味着会发生癌症。
4.动物实验:心理因素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在动物实验中也已得到证实。Sklar和Anisman把条件完全相同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在饲养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两组动物都同时饲以微量的致癌物质,所不同的是对照组给予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而实验组经常给予干扰和恐吓,干扰和恐吓的方式采用不定时的敲打鼠笼和在鼠笼周围放猫等。结果发现,实验组动物的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理社会因素在恶性肿瘤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临床上经常看到,两个年龄相仿,患有同样肿瘤,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计划也都相同,但治疗效果却截然不一。分析后所能发现的唯一区别是一个病人情绪悲观,而另一个病人却充满乐观精神。
美国癌症研究所对早期进行手术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对治疗怀疑、丧失信心、悲观抑郁者易复发,存活时间比心情开朗、富于勇敢斗争精神的患者为短。特别是某些病人在患癌后,考虑问题多,悲观失望,病中再受到其它打击,病情往往急转直下。有关心理因素与癌症发展的关系,Sklar等曾用动物实验进行研究。首先给老鼠接种可移植的肿瘤细胞,然后随机分为三组。给第一组动物以疼痛的电击,电击后可以逃开;同时给另一组动物以电击,但动物无法逃开;第三组不给电击。结果证明,无法逃开电击的一组老鼠肿瘤细胞生长和老鼠的死亡都较可以逃开的一组老鼠为快,而逃开组和不受电击组老鼠的瘤生长速度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的发展、预后和转归等多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病情日渐好转,甚至出现难以置信的肿瘤自然消失。而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每况愈下,甚至在短时间内出现最坏的结果。
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癌症及影响癌症发展与转归的机制
目前已知机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抵御肿瘤的形成和发展:(1)神经机制;(2)内分泌机制;(3)免疫机制。
一个人在一生中避免不了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心理的、躯体的和文化的不良因素的刺激,如政治动乱、战争、考试、离婚、家庭不幸事件、退休、面临一些需要抉择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各种理化和生物刺激(强烈的噪音、损伤、微生物、疾病等)以及语言环境的改变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机体造成一种紧张状态,产生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是由于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关于环境要求与自己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心理应激一旦产生就会通过一系列心理(包括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增加。心理反应可表现为焦虑、抑郁、悲伤、失望等。人体是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它们协调一致的功能来完成的。而这种协调一致的活动又靠神经内分泌来调节。如果强烈而持久的应激状态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就会引起机体内稳态的失调,使某些细胞生长失控、突变,最终导致癌症发生。
在机体的抗癌机制中,目前认为免疫机制最为重要。许多资料表明,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病人易得癌症,如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伴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10%的患者可合并白血病或其它恶性肿瘤(淋巴瘤和网状细胞肉瘤等);先天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比正常人多20倍;Bloom综合征患者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并发恶性肿瘤;普通可变型免疫缺陷病的病人常发生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胃肠道肿瘤等。另外,爱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人易患Kaposi肉瘤;因肾移植或其它原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通过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抑制和杀伤作用减弱,进而促进癌的发生和发展。Bartron曾发现,因遭受抛弃而情绪极度抑郁的人,血液中T淋巴细胞(肿瘤免疫的主要细胞之一)明显减少;动物实验也表明,小鼠在紧张环境下糖皮质激素水平增高,T淋巴细胞减少,胸腺退化,脾脏萎缩,皮下接种肿瘤的成功率及肿瘤生长速度增加。
在心理因素影响肿瘤发展和预后的机制中,有两个重要的间接机制,即饮食与睡眠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提高食欲,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同时睡眠也可得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高质量的睡眠可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相反,不良的情绪可严重地影响食欲及睡眠,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
振国公益30年系列活动之《爱相依》!
新华保险携手振国医疗集团,强强联手,亲情推出《爱相依》系列防癌保健险种。高能预防、高额保障、诊疗优惠!振国医疗集团专业防治肿瘤3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个专业医疗机构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长按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