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报告之五2016癌症与生活十大科

2022-4-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中国

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

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

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据统计

中国去年有多万人死于癌症

平均每天人

众所周知

癌症的防治与生活

有着密切的关系

癌症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为此

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们也在

为此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

在年

都有哪些最新的发现

值得我们去了解呢?

发现1:每天走路能防多种癌

英国慈善组织漫步者协会和麦克米伦癌症援助中心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坚持行走1.6公里,在20分钟内走完,对乳腺癌、前列腺癌、肠癌的治疗都有明显益处,最高可降低50%死亡风险。

注:走路运动即将结束时应慢慢减缓速度,不要马上停下来;如选择晚饭后走路,应在饭后半小时至睡前两小时内进行。

发现2:不科学食用植物油或致癌

据报道,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亚洲国家女性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是植物油在作祟。研究发现植物油高度不稳定,在超过度的高温状态下会释放有害的化学物质,从而使DNA变异,引发癌症。

注:正常的植物油本身并不致癌,原因多是烹调方式的问题。总体来说,少油炸、多蒸煮,养成良好的烹饪习惯更有助于防癌。

发现3:每周吃3份坚果预防结肠癌

韩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富含坚果的饮食能降低个体的结肠癌发病机会。这项研究已于4月18日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年会上进行了公布。据介绍,每周吃不少于3份坚果的人结肠癌发病风险比不吃坚果的人低69%。女性吃坚果获得的发病风险降低幅度更是高达81%。

注:坚果中包括纤维质和抗氧化物在内的一些化合物,能够起到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的作用。

发现4:十字花科蔬菜可防乳腺癌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一种化合物——萝卜硫素可以减缓乳腺癌细胞生长,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效果尤为明显。

注:研究结果显示,服用萝卜硫素增补剂使(乳腺癌)细胞生长特征指数下降,意味着这种化合物可能有助于减缓癌细胞生长。

发现5:食用秋刀鱼可降低患肝癌风险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称,常吃鲭鱼、秋刀鱼、沙丁鱼等背部发青的鱼以及鳗鱼的人,与不怎么吃这些鱼的人相比,患肝癌的风险约低40%。

注:鲭鱼等背部发青的鱼类在日本统称“青鱼”,这些鱼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

发现6:常吃西红柿预防皮肤癌

德国莱布尼茨环境医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指出,常吃西红柿可以减少皱纹,预防皮肤癌。此项研究还证实,常吃西红柿可以有效抵御紫外线照射带来的不良后果,减少皱纹,预防皮肤癌。

注:英国皮肤病协会的专家提醒,每天晒太阳的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并且一定要擦防晒霜。

发现7:常吃鱼降低胰腺癌风险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内容称其研究显示大量摄取名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脂肪酸能够降低患胰腺癌风险,最大可至30%。

注:胰腺癌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关,而来自鱼类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症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因此降低了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发现8:吃芒果降低患癌风险

美国得克萨斯州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芒果对人体十分有益,多食用芒果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尽管芒果中所含的抗氧化剂比石榴和黑莓少3~4倍,但其果肉含有多酚,该物质可预防并阻止人体内癌细胞的形成。

注:值得注意的是,多酚不会产生副作用。

发现9:体重明显增加会提高患癌风险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体重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会加大人们患癌症的风险,其中男性在这方面风险的上升幅度较高。

注:业内对肥胖与癌症的研究此前也有证实,体重超重或者肥胖与大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癌症的患病风险相关。所以,减重应成为预防癌症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超重人群引起重视。

发现10:常吃白米饭增加肺癌风险

今年最具争议的癌症新闻莫过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常吃白米饭、白面包等升糖指数(简称GI)高的食物,患肺癌风险可提高49%。据了解,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名肺癌患者和名健康人士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每日饮食中血糖指数(GI)最高的病人,其患肺癌风险也较高(高出49%);高GI吸烟者的肺癌风险,也比低GI吸烟者高31%。

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只是证明血糖指数高的食物与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吃白米饭就会致癌,所以科学饮食、科学控糖都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zqszy.com/zgayf/118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