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演义最好看的古典诗词解读2
2020-10-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638480.html
第二回一曲新词酒一杯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军浩荡南征。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凤辇龙车同时出现在军中,北宋边将奋力抵抗却相继败亡。宋真宗第一反应是迁都南方,大部分朝臣也主张避其锋芒。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他认为辽军并非不可战胜,大宋不但不能退让,反而应该由皇帝亲自带兵北上,让辽人知道大宋皇帝出身名将世家,有信心有勇气捍卫祖上荣光。宋真宗被寇准忽悠,硬着头皮来到澶州前线。澶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这里往北是河北大名,往东是水泊梁山。
辽军名将萧挞览来到澶州城下挑战。此人曾经在朔州生擒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杨业,并迫使高丽王俯首称臣。他的卫队用半生不熟的北宋官话辱骂城上宋军。宋军将士一边对骂一边弯弓搭箭,寇准制止他们。
“谁也不准放箭,违令者斩。”
萧挞览见宋军忍气吞声,带领卫兵拍马靠近。
寇准下令:“现在可以放箭了,但是不准射击萧挞览,违令者斩。”
宋军将士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遵命朝其他辽军放箭。
萧挞览见宋军箭如雨下,自己却毫发未损,不知有诈,催马来到护城河边。
寇准问左右将士:“床子弩准备好了吗?”
威虎军头张瑰回答:“准备好了。”
床子弩是宋军的秘密武器,可以同时发射三支标枪一样的长箭,威力惊人。
萧挞览看见这玩意儿出现,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寇准说:“萧将军,你不用怕,我们的床子弩从来没有经过实战。”
“老子横行天下,从来没有怕过任何人。”
“好汉不吃眼前亏,你如果害怕就赶紧走,我们不会在你背后放冷箭。”
“今天我就不走,看你们怎么奈何我老萧。”
寇准转头对张瑰说:“好了,你慢慢调校,他暂时不好意思逃跑。”
张瑰射出第一排箭。
三支长箭呼啸着突入辽军阵中,其中一箭把萧挞览身边一名虎背熊腰的卫兵击得离鞍飞起,钉在数丈开外的地上。另外两箭虽然射空,但是深深扎入泥土之中。
萧挞览不禁胆寒,但他害怕遭到宋军耻笑,拒绝后退半步。
第二批箭接着射到,这次命中率提高,两名辽军被穿透。幸存的辽军望着萧挞览,目光中满是哀求。
萧挞览心里打鼓,但还是不好意思临阵脱逃。
萧太后和辽圣宗听说萧挞览在和宋军赌命,赶紧派人命令他回营。随后他们觉得不放心,亲自上马奔向澶州城。
这时城上宋军发出一阵欢呼,十几架床子弩同时出现在澶州城头。萧挞览身边卫士脆弱的神经再也支持不住,掉转马头逃跑。
萧挞览的战马本能地跟着转身,但是已经太晚。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眼见证契丹第一勇士被床子弩连人带马做成烤串。
辽军万马齐喑。
宋真宗出现在澶州城头,三军将士山呼万岁,声闻数十里之外。萧太后被迫和北宋谈判。澶渊之盟虽然对北宋略微不利,但是换来两国百年和平。
寇准不但有政治军事才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江南春》悠远缠绵。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感叹:“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寇准是白居易的同乡,华州下邽也就是陕西渭南人。他从小就是神童,七岁那年跟父亲登上华山,随口吟咏出一首诗。他老爸听完之后激动得差点滚下南天门。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神童寇准不是昙花一现,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宋太宗把他比作初唐名相魏征。寇准因为喜欢吃醋,腰间常挂一醋壶,所以民间以为他是山西人,叫他寇老西儿。寇老西儿三十岁左右就做了参知政事,后来做过山南东道节度使,景德初年拜相。传统评书中的寇准一本正经,但他的词却绸缪婉转。请看他的另一首名作《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他的《阳关引》是当时最有名的送别词。《苕溪渔隐丛话》认为“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此词把王维《阳关三叠》拆散重组,用来适应当时流行的曲调。这种做法后来被黄庭坚发扬光大,演变为江西诗派的不二法门“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寇准的《夜度娘》也被时人广为传唱。
烟波渺渺一千里,白萍香散东风起。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赵匡胤在公元年黄袍加身,他完全没有把刚刚登上南唐宝座的李煜等人放在眼里,随即开始动员大将解甲归田。有一天退朝后,宋太祖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留下来喝酒闲聊。酒兴正浓的时候,赵匡胤突然问:“你们觉得做节度使好还是做皇帝好?”
这个问题出乎石守信等人意料,他们不知道赵匡胤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赵匡胤自问自答:“我觉得做节度使比较好,每天无忧无虑。做皇帝就不同了,大家都想取而代之。”
石守信和高怀德等人对望一眼,跪下指天发誓:“我们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你们是没有,可是你们的部下呢,他们如果贪图富贵黄袍加身,你们就会像我一样身不由己。”
石守信等人以为赵匡胤准备翻脸,赶紧表示自己愿意回家种田。
这就是史上著名典故“杯酒释兵权”。
传说寇准的夫人是宋太祖的小姨,身为皇帝连襟的寇老西儿当然清楚赵匡胤兄弟宽宏大量的背后隐藏的猜忌杀机,所以他对及时行乐的理解比谁都彻底,他连房子都不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他经常彻夜狂欢,把所有的钱都用来换醇酒美人。
有一天他心情很好,随手赏给歌妓五匹绫罗。他的小妾茜桃作诗劝阻:“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寇准随口反驳:“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有个年轻的辽国使者没有见过寇准,在朝堂之上当众打听:“请问谁是寇莱公?”
寇准问:“你找他干嘛?”
“听说他生活俭朴,一件棉袄穿了十几年,每天都为国操劳到天亮以后,看见美女掉头就走,高官厚禄却不买房屋,实在让人佩服。我们大辽皇帝准备号召全体官员向他学习,希望能请他去做演说。”
寇准赶紧闪到别人身后。满朝文武哄堂大笑。
宋辽双方结盟后,寇准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开始骄傲自满独断专行。参知政事王钦若攻击寇准当初鼓动御驾亲征别有用心,为了自己青史留名不惜让皇帝冒险。宋真宗开始疏远寇准。景德三年寇准罢相,先是降为刑部尚书,随后贬为陕州知州。
西夏使节路过陕州的时候忍不住挖苦寇准:“寇公德高望重,怎地放着好好的宰相不做,却来这偏僻地方放羊?”寇准回答说:“朝中无事闷得慌,我喜欢打猎,听说北方有狼,所以主动要求镇守边疆。”
寇准三次为相,但每一次在位时间都不长,恃才傲物,晚景凄凉。他是神童出身,却对另一个神童不以为然,只因为此人来自江南。
景德初年,另一个七岁就能写文章的神童从江西临川来到汴京,推荐他的是后来同样做过宰相的张知白。张知白奉旨安抚江南,把神童晏殊作为国家祥瑞献给朝廷。
晏殊十四岁时来到京城。宋真宗让他和全国各地的举子一起参加考试。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复试的时候晏殊发现考题自己做过,主动要求换题并再次一气呵成。真宗大喜,赐同进士出身。寇准反对重用晏殊。宋真宗问他理由。寇准说晏殊是南方人。真宗反问:“张九龄不是南方人吗?”
此后晏殊先后做过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子舍人。宋真宗让他做太子舍人的理由是“近来群臣热衷宴游,只有你闭门读书”。晏殊老实交代:“其实我也想去玩,只是身上没钱。”宋真宗放声大笑。
晏殊随后做了知制诰、翰林学士,经常为宋真宗排忧解难,深受皇帝信任。真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宋仁宗登基。晏殊提请太后垂帘听政。文武大臣支持,太后当然也愿意。晏殊继续青云直上,从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迁枢密副使,飞黄腾达的速度比寇准有过之无不及。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宫中刻石留下遗训:“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但是在晏殊引领下,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等南方人相继成为宋朝名相。这些宰相基本都是江西人,当我们江西人因此骄傲自豪的时候,总有人提起一个叫严嵩的人,真是讨厌。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年冬天,本来同时臣服宋辽的大夏国王李元昊对自己的职称不满,大张旗鼓造反。李元昊称帝后不久开始蚕食宋朝领土,宋军连战皆败。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雷厉风行地加强军备,他建议撤消内臣监军,训练弓箭手对付西夏骑兵,追回有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同时清理宫中积压的财物运往边关劳军。这些措施深得军心,宋军士气大振。
晏殊富贵以后也开始讲究享受,这是北宋文人的普遍追求。晏殊同僚宋庠、宋祁兄弟的故事可以说明北宋文人的态度。宋庠拜相之后,上元夜在书院读《周易》,听说身为翰林学士的小宋彻夜狂欢,第二天让亲友提醒弟弟。
“相公寄语学士,听说昨夜烧灯夜宴,挥金如土,难道忘了当年刻苦读书?”
宋祁毫不客气地反驳:“请问相公老哥,当年我们刻苦读书不就是为了今天挥金如土?”
晏殊才学不在苏东坡之下,可是最终成就不如苏东坡,主要原因就是一生养尊处优。他的七言律诗《寓意》写的就是富贵安闲、百无聊赖的生活。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晏府的后厨就像现在生意兴隆的酒楼,随时都在煲汤炖肉。当时正是北宋全盛时期,契丹已经和解,金国尚未崛起,西夏虽然兴风作浪但还不能让北宋伤筋动骨,所以晏殊最烦恼的就是流光容易把人抛。下面这首《浣溪沙》就是他在酒宴上的即兴之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自古以来中国的著名文人不乏帝王将相,但曹植、李煜英年早逝受尽屈辱,王安石壮志未酬,欧阳修等人也经历过政治风波,一生荣华富贵、顺遂完美的只有晏殊。
他的另一首《浣溪沙》更有名,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表面是在感叹光阴荏苒,实际上还是在思念情人:你随落花流逝却不随燕子归来,留下我独自徘徊小园香径,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晏殊词都是小令,他的词集《珠玉词》没有一首长调。以晏殊的才学,完全可以把长调写好,但是他根本不愿意伤神动脑。柳永需要用长调来证明自己,晏殊没这个必要。
晏殊小令之中又以《浣溪沙》最擅长,除了前面两首脍炙人口的神作,下面几首也为人称道。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杆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太平宰相晏殊多少有些得意忘形,他以自己擅长描写富贵景象自矜。他写过“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很骄傲地对门生说,“穷人家有这景致吗?”
宋真宗把晏殊比作张九龄,张九龄最先看出安禄山有谋反野心,晏殊确实也象张九龄一样有一双慧眼。当时的杰出人才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王安石、张先、宋祁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或门人,富弼还娶了他的千金。据说当时有人在晏府庭前写了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也许是因为少年得志仕途顺利,晏殊难免盛气凌人。有一次他批评一位年轻随从办事不力。随从不服气在嘴里碎碎念。晏殊一气之下随手用朝笏打过去。随从的门牙被打断。那时没有补牙技术,这位随从自此狗窦大开,每天都有人要求参观,他的断牙成为汴京一景。
刘太后希望任命张耆为枢密使,晏殊表示反对。御史察言观色弹劾晏殊。天圣五年,晏殊从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南京应天府。晏殊大力扶持应天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坐镇。应天书院声名大震,和白鹿洞、石鼓、岳麓并称北宋四大书院。
庆历二年晏殊登上仕途最高峰,以枢密使加平章事,也就是兼任总理和国防部长。次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还是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几乎囊括所有军政要职。在出身寒门的中国著名文人中,晏殊可谓登峰造极。
王安石做浙江鄞县县令时属下有个小吏汪元吉,汪元吉的儿子汪洙后来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汪洙编写过一组《神童诗》,其中说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晏殊很可能是汪洙这首神童诗的原型。
晏殊喜欢冯延巳词,自己的作品也和冯词风格接近。而欧阳修等人出自他门下,自然深受影响,所以晏殊实际上决定了宋词的发展方向。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的《蝶恋花》是最完美的宋词之一。这首词的意境和历史地位都非常接近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李璟、李煜和晏殊、晏几道都是著名的父子词人。李煜的传世作品在数量上远超李璟,但是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李璟的得意之作已经堪称天工开物,李煜从未到达那个高度。晏殊父子同样如此,晏几道的才学几乎青出于蓝,但他未能继承晏殊的高华悠远。
晏殊在当时词坛的地位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来。他的词集中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从不随声附和。就像一个高傲的公主,从来不理睬别人的追求。中唐诗人张籍笔下的美女“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到了晏殊这里所有定情信物一律没收。
至和二年晏殊病逝于汴京。宋仁宗亲往祭奠,追赠晏殊为司空,谥“元献”。晏殊地位崇高,宋人一般尊称他为晏元献,我从未看见有人直呼其名。
《青箱杂记》说晏殊风骨清羸,不喜食肉,尤嫌肥羶,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下面这首《破阵子》就是没有脂腻气的范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词牌杀气腾腾,晏殊写的却是太平景象儿女情长。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和它非常接近。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在我看来这是张先最好的词,描述的也是宋朝最好的时光。北宋的张先就像盛唐的贺知章,他们的一生正好和王朝的全盛时期重叠,他们的寿命都很长,当他们离开的时候,王朝也开始走向衰亡。
宋仁宗皇祐二年,当晏殊在陕西长安知永兴军的时候,征辟张先为通判。张先比晏殊还大一岁,但晏殊却是他的老师。张先和欧阳修都是在晏殊做主考的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这是最正统的师生关系。现在偶尔也会出现研究生比导师年龄大的情况,旁观他们之间的进退揖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张先中进士后做过宿州掾、秘书丞知吴江县和嘉禾判官。当他和老师晏殊在长安永兴军重聚的时候,两人都已是花甲老人。晏殊位极人臣,除了不曾做过皇帝,他没有任何遗憾,而张先始终沉沦,除了没有做过高官,他还有很多遗憾。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清心寡欲的晏殊永垂不朽,而花天酒地的张先又活了三十年,直到九十岁才离开人间。
我认为张先寿命远超晏殊的原因可能是他虽然从未做过高官,但是一直不忘享受人生,有下面这首《天仙子》为证。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江西临川人晏殊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小时候却是农家子弟,而浙江湖州人张先虽然官场不如意,但却从来没有节衣缩食的经历。太湖周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太湖士子考试做官通常是为了虚名而不是实利,一旦他们连虚名也看破了,就会象西晋张翰一样借口思念故乡莼菜鲈鱼挂冠归去。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对名利不是那么在意,他们反而在科举考场天下无敌。
这首《天仙子》历来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赞道:“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翰林学士宋祁曾经写过一首《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他因此得名“红杏尚书”。有一天他慕名前去拜访张先。张家的看门人问他有何贵干。
宋祁说:“我想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可以吗?”
张先远远认出宋祁,赶紧出门相迎。
“原来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到了,请进!”
两人相对大笑。
张先一生风流放浪,“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就出自他的笔下。传说他年轻时曾经和一位小尼姑相好,老尼姑怕小尼姑被张先拐跑,把徒弟藏在湖心小岛上的一座高楼。张先自有办法对付,他每天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划船登岛,小尼姑放下梯子让他上楼。后来灭绝师太看出破绽,两人终被拆散。
张先写了《一丛花令》纪念这段情。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一丛花令》传诵一时,欧阳修尤其喜欢。他和张先是进士同年,可是已经多年未见,所以一再捎信希望会面。张先听说后从南方特意来京。欧阳修大排筵席并安排家人列队欢迎。家人问什么人需要这么隆重?欧阳修说: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因为《行香子》词中有名句“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先被人称为“张三中”。他觉得这个名号太普通,为什么不叫我“张三影”呢?“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和“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才是我的得意之作。世人遂称他为“张三影”。
除了他自己列举的“三影”,下面一首《青门引》中的“影”字也为人称道。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是善于养生拙于当官的典型。本来以他晏殊门生欧阳修同学的资历加上寿命超长,就算按部就班,最后混个省部级高干也顺理成章。但他离开晏殊后只做过屯田员外郎知渝州、知虢州、知安陆等地方官。治平元年,七十四岁的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时常坐船往返杭州和故乡湖州之间。他的船上总有歌儿舞女花枝招展。运河两岸没钱娶妻的光棍群情激奋,要求河道官员禁止张先通行。
张先经常为官妓填词作文。其中一个官妓靓靓被他无意间忽略,写了一首诗向张先抱怨:“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
张先于是填了双调《望江南》相赠。
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苏轼来到杭州做通判后经常邀张先同游西湖,此时张先已经八十出头。有一天苏轼接到张先请柬去参加婚宴,他以为是张先的子孙成亲,到张家一看新郎竟是打扮得象南极仙翁的张先。张先当场为新娘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写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从此“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牛吃嫩草的委婉说法。
据说张先几年之后又娶一小妾。苏轼应邀赴宴并再次调侃张先“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不过这一次张先似乎没有以往高兴,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回应。
元丰元年,一生狂荡的张先驾鹤西归,享年八十九岁。
张先还写了很多清词丽句,比如“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何处断离肠,西风昨夜凉”。文学课老师一般都反对学生把名句从原作中单独提出,但名家名作太多,我们能记住名句已经不错。
除了词,张先的诗也有佳作,比如《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对张先评价最高,他说:“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