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气血让你秒变俏佳人

2021-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气血是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再来说说女人气血的重要性吧,血是人的根本,是女人美丽健康的内在基础,血气充足,身体自然健康,面色自然红润光泽,皮肤自然细腻光滑、弹性十足!毫不夸张得说,气血是人的命根子,如果气血严重不足,身体就不健康,更别说美丽啦!

四大穴位助你提升气血

第一大穴:足三里

此穴位强身健体,可以预防疾病。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小编建议:气血不足的人,不妨经常揉足三里穴哦。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是保健要穴。

第二大穴:血海

人的身体以血为本,若要气色健康,不可不养血,平日里养护身体也要多加按摩此穴位。小编建议:午饭前按摩膝盖上的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

方法: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每天上午9时~11时刺激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段是脾经最旺的时候,人体阳气呈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即可。

第三大穴:太溪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主治肾虚证。肌肤要水嫩,气色要自然,自然离不开水的滋养,太溪就是身体里提供水源的重要穴位。

第四大穴:神门

养心安神的重要穴位,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疾病。睡眠对于气血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那些睡眠不好的人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

补血七大黄金期

1、月子期阿胶补血

少数新妈妈生完宝宝后可能会加重贫血,阿胶养血补血效果明显,让新妈妈最快地恢复体质。把阿胶用小锤砸成小块,取15克加入毫升的开水搅拌溶化,然后倒入米锅中,加冰糖50克一起熬成粥。

2、排卵期丹参补血

要促发排卵,应在养精血的基础上加入通络、行气、活血的药物。丹参除补血之外,它还能活血调经,清心除烦,止痛安神。把15克丹参洗净切片,再切点姜片,葱段,一起煲20分钟,再将泡好的海蜇皮切成段放入锅里,调味即可。

3、经期肉桂补血

此时因势利导,用活血调经法,以求行经通畅。肉桂是温补药材,能温中补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促进血液循环。一道营养美味的肉桂牛肉,就可防治痛经哦!

4、孕期红枣补血

红枣养血补血,改善血液循环。准妈妈吃点红枣,不仅能防治缺铁性贫血,还有滋补强力的功效。花生米剥去红衣,加水煮到六成熟,再煮熟几粒红枣,取出红枣去皮、核,与花生一起碾成泥调入粥中。

5、卵泡期枸杞补血

此时卵泡开始在卵巢内成长,同时卵巢分泌出激素帮助子宫内膜成长。要促使卵泡发育成熟,应以补血养阴为主,同时注意补肾。将一小块银耳加入10-15个枸杞,改小火慢慢煮二三十分钟即可食用。

6、哺乳期当归补血

新妈妈产后发生贫血时,就会引起乳汁分泌不足。当归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煎水取汁后,鸡蛋煮熟后剥掉蛋壳,用当归汁煮一会儿之后,放点红糖,即可食用。

7、黄体期熟地补血

此时为排卵后期,应阴阳并补,而以补肾阳为主。熟地味甘、性温、质润,可入肝经、肾经,具有补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可将熟地和米一块熬粥吃。

生活中如何调气血

其实就是一句话:多锻炼+少熬夜,这话虽然简单,但是坚持不懈地做到这两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少熬夜

有句俗话说的好:“食补不如觉补”,相对于食疗调养而言,睡觉调养显得更加方便且简单,所以说在日常一定要保证一个充足的睡眠。因为,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2点左右是人体各项机能器官进行代谢、修复的重要时段,只有人体处于深度熟睡的状态,脏腑机能之间才能更好地调节,并促进造血机能系统生成新鲜血液,而此时若仍处于熬夜状态,便会使得气血产生损耗,久而久之造成气血不足。

勤加锻炼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很多人其实每天处于坐立或静止的状态是很长的,而经常不运动很容易使得正常的气血运行受到阻碍,一个良好的作息加上运动,能有效的促进气血流通更加顺畅,对于改善气滞血瘀的现象尤为重要。

女子以血为养,

女人养颜美容离不开补血养血。

要想养出红润好气色,

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宠儿,

还不赶紧加入补血大军?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zqszy.com/zgahl/116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