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太医皇家医疗与宫闱秘事
2021-9-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24718.html
欢迎 书名:紫禁城:太医
主办单位:故宫博物院
出版周期:月刊
内容简介:
《紫禁城》杂志七月专题:医院的大门
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这首诗原是康熙皇帝赐予御医黄运的,医院的大堂之上,作为院训传承。由古至今,医事永远是民生大事,牵动人心。
《紫禁城》杂志七月的太医专题揭开了皇室医疗和传统医药事务的奥秘所在:宫廷医疗机构的建制有何独特之处?历史上医疗体系对疫病的防控走过了哪些重要历程?助益皇室成员长寿延年的御药和养生之道又是什么?以第一手的资料,匠心独具的梳理,为读者精心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书摘正文:
紫禁城中的杏林光华——清宫医学文物漫笔(节选)
关雪玲
医学文物是人类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清宫的医学文物,即是紫禁城中医事活动的实物遗存和文字记载。
清宫的医学文物主要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的药材药具库,其他部门也有零星收藏,可大致分为药物、药具、档案、药方、仿单等五大类别。本文据药材药具库所藏的多件医学文物作一提纲挈领性地介绍,或可视为对宫廷医学发展史另一种视角的述说。
药香氤氲
丰富的药物是清宫医疗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药物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自产的,包括中药药材和中成药两大类。
品相精良的中药药材按其自然属性,可将中药药材分为植物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三类,这点清宫与民间毫无二致。清宫药材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所用药材都是道地药材。第二,药材的外观形状好、质量优。第三,包装精美。
药材的优劣决定着成药品质的高下,并最终影响中药的疗效。而药材品质的好坏与其道地性息息相关。所谓的道地药材,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的优质药材,因为,土壤、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决定了一些药材只有产自特定地区才能达到最优品质和最佳疗效。清廷在医药管理方面实行的各省岁解药材本色并折色钱粮[[清]昆冈等编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O五,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的制度,从根本上确保宫廷用药的道地性。这些优质药材,也是其所属产区官员进贡的不二选择。如,乾隆五十九年(年)五月初三日,四川总督孙士毅进贡四川道地药材,黄连、三七、郁金、菖蒲、黎椒、贝母、五加皮、石斛、仙茅、川芎等各9匣,茯苓9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55册,页-,人民出版社,年。]
在一定程度上,外观形状是药材质量优良与否直接的、外在的体现。以树皮入药的皮类药材,以皮厚油性足者为最佳。清宫遗留的肉桂盛放在长方形的锡盒中,盒内放置有带孔的屉板,百年以来,肉桂不断渗出浓稠的黑油透过屉板上的孔流入盒底。以根茎入药的药材,讲求根茎肥大粗壮。清宫的黄连不仅粗大如成年男性手指,而且根条完整,形状独特似鸡爪。种子类的药材,如缩砂等则要求个头均匀,粒粒种仁饱满。
进入清宫的药材,除了品质无可挑剔外,在包装上也是极尽巧思,从麝香的包装便可见一斑。
清宫所用的麝香包装共三层。最外层是长方形木箱,箱上拴小木牌,上书“麝香二银瓶”。中层是长方形提箱,箱内外均裱糊黄色绫子。箱子用黄包袱皮包裹。箱盖设计成抽拉式。提起抽拉盖,首先看见的是一层黄绫面挡板,移开挡板,可见箱内依银瓶大小挖有两个凹槽,槽内放置用黄纸包裹着的银瓶。最里层是装有麝香的银瓶。麝香包装从里到外,以明黄色铺满眼帘,表明为皇家独享之物。药品不同于其他贡品,首先注重的是保证药效,包装时选择密闭性较好的银瓶,确保药物不受潮霉变。在此前提下,讲求安全、美观也很必要。箱内随包装物的形体挖槽,药瓶卧在其中,外加垫有棉花的挡板,再经前脸抽拉盖的挤压,重重呵护,保证药物万无一失。
匠心独具的中成药中药药材经过炮制后,就成为中成药。按剂型划分,清宫所用的中成药大致有丸、散、膏、丹、锭几种。丸药有蜡丸和水蜜丸之分。白凤丸、至宝宁坤丸、三黄宝蜡丸、黎峒丸等属于蜡丸。六味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属于水蜜丸。散药有如意金黄散、七厘散等。膏药有启脾益寿膏、梨膏、疏风活络膏等。丹药有平安丹等。锭剂药有紫金锭、万应锭等。
六味地黄丸
丸、散、膏、丹等剂型比较常见,而紫金锭这种清宫中比较有特色的药品在今天几乎绝迹。锭子药是将药物研成细粉,然后添加适当的粘合剂制成规定的形状。清宫里的锭子药,有的是简单的光素纺锤形、圆柱形;有的利用模具,制成桃、萝卜、轮等形状;有的则做成饰品,比如朝珠、念珠、佩饰等。
锭子药的四种装饰手法
一、雕刻鹤纹、凤纹等图案,并配以翠珠、丝结、丝穗。
二、点翠。把药锭做成圆形或橄榄形,在药锭表面点翠,最后配以丝穗。
三、把药锭做成寿字纹圆珠,打眼后,连缀成朝珠、念珠等。圆珠有是药锭本色,有的彩画处理。
四、螺钿镶嵌。比如,嵌螺钿大喜纹葫芦式紫金锭佩,是在葫芦形药锭上,用螺钿镶嵌“大喜”字样。嵌螺钿长方紫金锭佩,则在药锭中心开光处,镶嵌出人物或动物图案,然后对其彩画。
雕鹤纹长方形紫金锭佩
延伸阅读:
一般每年端午节前,造办处“锭子药作”照例制造一批防暑的锭子药,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还有避暑香珠、大黄扇器等等。夏季里在身上荷包或香袋里装少量这类锭子药以备不时之需。
——朱家溍:《清代皇帝怎样避暑》,载《故宫退食录》(上册),紫禁城出版社年版。
品类多样的外来药物有清一代的中外交往活动频繁而形式多样,宫中贮藏药材中,还有不少“舶来品”。这些外来的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清称臣之藩属国,如琉球、安南、朝鲜、暹罗等,定期向朝廷纳贡,贡物中有硫磺、儿茶皮等药材及各种香药。另一种是各种西洋药。西洋药物通过使团或组织馈赠、臣工进献、传教士进呈等几种途径进入宫中。故宫现存的西洋药物,有植物药材西白嘎瓜纳、西洋缠果等;矿物药材昂地莫牛等;动物药材各种动物宝等。当然数量最多是各种药露,如,巴尔撒末油、薄荷油、檀香油、丁香油、多尔门的那油、水安息油、琥珀油、冰片油等。
药具琳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病的全过程中,哪个环节都少不了各种医药用具。清宫遗存的药具主要有石、银、铜、瓷、木、砂、玻璃等材质,如果按用途划分,则有如下几种:
制药用具制药过程中使用的药具主要筛子、笸箩、药刀、铡刀、剪子、药碾、石磨、杵臼、乳钵、药锅、药铫、煎药记名牌、药模子、药名戳、印刷仿单的雕板等。
其中,有些药具是清宫特有的,如煎药记名牌。煎药记名牌有银质和骨质两种,均为长方形,其上书写所煎药剂的名称。骨质记名牌上尚留有“疏风清上沐方”、“□□洗药方”的墨书字样。用完后把牌子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一块牌子可反复多次使用。牌子一端有孔,穿上绳子后,可拴在药具上。银质记名牌同时还能起到试毒牌的作用。
盛药用具盛药用具的规格形制,因其用途而大不相同。主要有大小黑漆硬木药柜、木箱,木匣、各种瓷罐、瓷盒、玻璃瓶、银盒、银碗、银盘、银背壶、大布药袋等。
诊疗用具诊疗用具包括艾绒卷、按摩器、熏蒸器、血压表、体温计、眼科手术器械、牙科器械、开口器、开鼻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诊疗用具数量极其有限。因为内服或外用的药物疗法是清宫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因此,制药与盛药用具的数量占大多数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从为数不多的治疗用具中择取熏眼银药锅为例,以飨读者。
熏眼银药锅,通高31厘米,锅高7.5厘米,直径14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是银药锅。上半部分以楠木制成,中空,内镶银皮,一端开圆口,一端开橄榄形口。口圆的一端覆盖在银锅上。使用方法是,把熬制好的药液趁热放入锅中,然后套住上半部分,再将眼睛对着出蒸汽的橄榄形口熏蒸。熏一会,停一会,不能持续熏蒸,否则会灼伤眼睛。熏到不太热,没有蒸汽出来时,可以趁着药液微热,用事先在药液中浸煮过的清洁蚕丝蘸药液洗拭患眼。
薰眼用银锅故宫博物院藏
教学用具教学用具是指用于医学教育的多种人体解剖模型、针灸铜人等器具。
清宫药具中银器和瓷器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不是偶然的,因为银器和瓷器都具有化学成分稳定,不容易和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正因此,中医有“银为上,瓷次之”的说法。此外,清宫之所以大量使用银质药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沿用传统的看法——银器可以试毒。
药具是清宫诸多生活用具中的一种,这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其他陈设工艺品那样光鲜夺目。即便如此,还是可以从用料、纹饰、造型等方面体现出宫廷特色。就用料而言,除金器、大量银器外,还有一些珍贵材料,如玛瑙、犀角、象牙、珊瑚、水晶等制作的药具;就纹饰而言,有的药盒上錾刻着龙纹,有的药盒盖上雕镂寿字,而石杵臼的器身上环绕一圈工整的卍字纹。就造型而言,有的药盒、药罐在精心设计后,被制作成仿生形状,如桃式盒、瓜棱形盖罐等。康熙和光绪时期出现了西洋医学传入的两次高潮,反映到清宫药具上就是出现了一些西洋药具和诊疗用具,这些用具在宫中使用的范围有多广,现在不敢妄加臆断,但与之对应的西洋医学在宫中得以传播却是不争的事实。
福寿延于御膳中
苑洪琪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生存。”从饱食到美食,再到追求健康,文明进步,对饮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清代的养生学已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鼎盛时期,这在宫廷御膳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清帝对膳食的认识不断提高,保健知识也愈发丰富,大多十分注意合理调节饮食、搭配膳食,永葆健康、延年益寿成为他们的强烈愿望。
清代皇帝中寿命较高的康熙皇帝(69岁)、乾隆皇帝(89岁),对膳食养生都有一定的见解。康熙皇帝在论述有关饮食疗法时指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处也”。他在《庭训格言》中也指出:“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对于选择季节食品,康熙皇帝强调:“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如我为大君,下人各欲进其微诚,故争进所得出鲜果及菜蔬等类,朕只略尝而已,未尝食一次也。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康熙皇帝告诫人们择其饮食时,当选择对自己身体有营养补益价值的食品,所好之物不可多食。乾隆皇帝在养生保健膳食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祖父的训诫。
链接康熙的“养生语录”
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
人于平日养身,以怯懦机警为上。未寒凉即增衣服,所食物稍有不宜即禁忌之。愈谨慎、愈怯懦则大益于身。
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
凡人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庭训格言》
粗细搭配膳食平衡
清宫御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高层次的饮食,膳食品种不乏厚味膏粱,但是杂粮蔬菜、山果野味在御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每年春季榆树发芽的时候,清宫都要烹制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宫内、圆明园等处“佛堂供榆钱饽饽、榆钱糕”,乾隆皇帝不仅自己爱吃,还将这些粗粮糕点分送后妃、皇子们,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
粗细搭配、粮菜互补更体了清宫御膳的特点,如二月二的杂面煎饼、初夏嫩麦压的碾转儿(嫩麦制作)、端阳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尤其是应季蔬菜,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榻、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等,都是些难登大雅之堂的菜肴,却是乾隆皇帝的最爱。
无论是日常饮膳还是宫廷篷宴,御膳中的主食、副食、佐餐小菜等均有许多由粗原料制成。御膳主食有饽饽、点心、粥汤等近百个品种中,杂粮做的食品有:糜子面丝糕、黄米面糕、老米面发糕、秕子干膳、老米干膳、江米面窝窝、蕃薯、豆面卷、芸豆糕、高梁米粥、小米粥、苡仁米粥、大麦粥、甜沫粥、豇豆粥、绿豆粥、黄老米粥等;副食中的品豆腐、豆腐干、豆皮、野生蘑菇、木耳、金针菜、核桃、榛子、松仁、蜂蜜、山菜、山韭菜等,更是每膳必备的御膳原料。杂粮、谷硬壳类和副食类的猪、羊、鹿、鸡、鸭、鹅、鱼、蛋及新鲜水果、蔬菜等。这些物料多是常见的食物,以五谷杂粮,荤素菜肴,瓜果点心,汤粥酒茶都是平和之品,其中也不乏美味。烹调适宜,不仅色、香、味俱全,增进食欲,也易于消化吸收使“物尽其用”。乾隆皇帝膳食的合理搭配,基本上做到了粗细结合、干鲜适用、精微相宜。
五味调和顺四时之变
大自然向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饮食资源,以供应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食物的属性——五味与人的肝、心、肺、肾、脾五脏联系密切。“五味归五脏”,发散作用的味辛、收敛作用的味酸、缓和作用的味甘、坚躁作用的味苦、软坚作用的味咸。将谷果肉菜的气味合用,补精养气,可以达到饮食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就构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与五味、五脏相适宜的饮食定则。乾隆皇帝的御膳,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养生结构。特选乾隆五十四年()春、夏、秋、冬四季御膳中的主要膳食,可见清代皇帝四时养生的一般情况。
二月二十三日早膳: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鹿筋折(拆)鸭子热锅,羊西尔占,苹果软烩、蒸肥鸡烧狍肉、醋烹豆芽菜、肉丝炒韭菜,象棋眼小馍首,火爆豆腐包子、甑尔糕、梗米干膳、豆腐八仙汤,银碟小菜,银葵花盒小菜……
五月八日早膳:挂炉鸭子、挂炉肉、野意热锅、山药鸭羹热锅、拌老虎菜、拌凉粉、菜花头酒炖鸭子、小虾米炒菠菜、糖拌藕、江米藕、香草蘑菇炖豆腐、烩银丝、豆尔首小馍首,倭瓜羊肉馅包子,黄炯鸡炖虹豆角,鸭羹、鸡汤馄饨、绿豆水膳……
九月二十一日早膳:燕窝酒炖鸭子热锅、燕窝葱椒鸭子热锅、燕窝锅烧鸭子咸肉丝攒盘、水笋丝炒肉丝、韭菜炒小虾米、江米肉丁瓤鸭子、螺狮包子、鸡肉馅饺子、万年青酒炖樱桃肉、四水膳、萝卜汤、鸡肉馅烫面饺……
十二月十三日晚膳:燕窝松子鸡热锅、肥鸡火爆白菜、羊肚丝羊肉丝热锅、口蘑肥鸡热锅、口蘑盐煎肉、糊猪肉、清蒸鸭子鹿尾、竹节卷小馍首、匙子红糕、螺蜘包子、鸡肉馅烫面饺、咸肉、老米干膳、山药野鸡羹、燕窝攒丝脊髓汤……
粉彩鱼形汤盒故宫博物院藏
银里花梨木雕花食盒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御膳均体现了顺应四季人体变化的特点,养生食品的种类调配合理,讲究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又受自然界四时的制约。冬末春初,御膳的菜肴中设两个火锅。春季阳发容易外泄,御膳食品中有酸性的酸白菜、苹果、醋烹绿豆菜等菜肴,少有辛辣、油腻食品。农历五月初夏季来临,容易心火上升,宜吃些凉拌青菜、糖拌藕、江米藕,绿豆粥等清凉苦寒食品,缓散心火,清热下泄。秋季天气渐凉,人体湿热难排。宫廷御膳适当地增加了韭菜、萝卜及酒炖菜等带辛辣味的食品,使人体内的湿气及清肺调养功效。冬季气候干燥低寒,是全年最适宜进补的季节,清宫御膳又以咸味的羊肉、猪肉、鹿尾等温热的菜肴为皇帝进补热量,也有滋阴的燕窝、鸭子等食品。
虽然一日两膳的菜肴以鸡、鸭、鱼、猪、羊、鹿、鹅等为主,但必须是经过精选细烹后食用。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至九月巡盛京,一行人马刚到山海关,盛京将军就将刚刚获到的鲜鹿进献给皇帝品尝新鲜的野味。他问道:“今日进的鹿肥瘦?”厨役回答道:“瘦。”随后他下旨:“晚膳叫双林(厨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其余伺候赏用。”乾隆皇帝深知食鹿肉滋补身体,但夏季进补需十分谨慎。在不同的季节食用不同的御膳,既调节时令、气候对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带来的影响,又了谷、果、肉、菜互配的美味。膳食有偏重温补的鹿肉、鹿尾,羊肉、肥鸡,全年饮食有规律,不食过冷过热物,极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理念。
清代皇帝御膳的设摆有固定的传统模式,皇帝的膳桌要摆四十八品膳品,即热锅、攒盘(拼盘)、热炒、小菜、饽饽、羹汤(粥)等,既有表现不忘祖宗创业艰难的满族传统菜式,也有自己喜食的和应季食品。在膳单中还经常有皇帝在进膳中有临时添菜、加菜的情况,从中也可看出皇帝本人的养生态度。如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在避暑山庄的一顿晚膳为例:“燕窝莲子扒鸭一品(系双林做)鸭子火熏罗卜炖白菜一品(系陈保住做),扁豆大炒肉一品,羊西尔占一品,后送鲜蘑菇炒鸡一品。上传拌豆腐一品,拌茄泥一品,蒸肥鸡烧狍肉攒盘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枣糕老米面糕一品,甑尔糕一品,螺狮包子一品,纯克里额森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随送虹豆水腾一品,次送燕窝锅烧鸭丝一品,羊肉丝一品(此二品早膳收的),小羊鸟叉一盘,共三盘一桌。呈进。”
乾隆皇帝夏季到承德避暑,适值蔬菜收获时节,用新摘下的白菜、扁豆、萝卜、茄子、鲜蘑等,应季节的鲜嫩蔬菜,烹制御膳,既遵循夏季养生之道,又不碍大饱口福。白菜能调养脾胃,利肠、利小便、解毒、解酒;扁豆和中下气、清暑健胃;萝卜可以补虚润肺、下气宽中、化痰止渴、醒酒解毒、消积滞;茄子清热活血、祛风通络、消肿止痛;鲜蘑肉厚、细腻、柔软,有益肠胃、强壮滋补等作用。尤其是他临时点加的“拌豆腐和拌茄泥”两道菜,清爽可口、消暑解腻。此外,夏季皇帝还经常食用莴苣、黄瓜、倭瓜、荆芥、莲藕等有凉血解毒、补中益气的蔬菜。
御膳之后食用应季瓜果,也是清代宫廷的特色。如初夏吃桑葚、白杏、枇芭果;仲夏吃西瓜、樱桃、荔枝、水蜜桃;初秋吃葡萄、山萘子;冬季吃桔子、苹果等。
炎热的夏天,清代皇帝、后妃已用上了消暑纳凉冰箱,能吃到“冰碗”。清宫词有“首下围林暑未蒸,九华初御转凉增。南熏殿里笙歌起,四月清和已进冰”。(《乾隆御制诗·冰窖》)“蝉噪宫槐日未斜,液池风静白荷花。满堆冰果难消暑,勤进金盘哈密瓜”(《乾隆御制诗·冰果》)等诗句,就是真实的写照。《冰果》诗注中,也有“以杂果置盘中,浸以冰块(为冰果),都中夏日宴饮必备”的说法。据清代末期曾在储秀宫伺候过慈禧的宫女介绍,宫廷的冰碗用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豆腐、桂圆、葡萄乾、鲜胡桃、淮山药等鲜果制作,甜瓜去籽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鲜胡桃,葡萄乾(无核的)用蜜浸透,再把青(鲜)胡桃砸开,把里边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再用冰镇。吃果藕可以顺气,吃青胡桃可以补肾。既是上好的冷饮,又具滋补功效。
素食惯例助颐养
清代宫廷御膳档案中,还有许多关于宫内食素膳的记载。如正月初一食素馅饺子、清明节食素膳、四月初八浴佛日食素、腊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等都要食素。在皇帝忌日的这天,宫内各处膳房也要“止荤添素”。
例如,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是乾隆之父雍正帝的忌日。御膳房早晚两膳为乾隆帝准备的素膳是:奶子饭一品、素杂烩一品、口蘑炖白菜一品、烩软筋一品、口蘑烩罗汉面筋一品、油堞果一品、糜面糕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蜂糕一品、孙泥额芬一品、小菜五品。随送攒丝素面一品、果子粥一品、豆瓣汤一品。额食三桌:饽饽六品、炉食四品、共十品一桌。
嘉庆四年()正月二十九日是孝仪皇后忌辰日。二十八日御膳房总管杨进忠传旨,“明日孝仪皇后忌辰,此一日遵列伺候上进素。记此。”
正月二十九日卯正(早上六点整),永思殿进早膳用黑漆盒摆“干鲜杂烩热锅一品,后送口蘑面筋一品,糖醋锅渣一品(此二品西番莲碟)竹节卷小馒首一品,油炸果一品(此二品黄盘)奶子膳一品(四号黄盌),银碟小菜二品,面筋酱一碟(银碟)随送素攒丝面进一品,白菜羹汤膳进一品,豆腐汤一品,豆瓣汤一品,甜浆粥进些,果子粥、小米粥未用(汤膳盌青瓷碗,白布单一块,替膳单用)次送盒盖摆软筋白菜热锅一品,水笋丝一品,口蘑面筋一品(此二品青水海善碗),素包子一品,匙子饽饽糕一品(此二品黄盘)共二盒,上进毕赏用。”
宫廷还有专门烹制素膳的厨役。乾隆时期有一位名叫“高五”的厨役,做素食技术高超,他在立春日用蔬菜韭黄、小葱作春盘,清新鲜香;夏日将黄瓜、豆角、茄子,或拌或炒,消暑去火;秋日用山药、莲籽作菜,清醇爽口;冬日用菌类、豆类烹菜,淡雅素净。尤其是用当令时鲜和花卉,佐以豆类、面筋和蘑菇烹制的菜肴,香糯软滑。素膳加上芝麻、香油调昧,独具风味,令皇帝胃口大开,喜食不厌。清代晚期,慈禧寿膳房的刘福泉也因做素膳而闻名。他们做素膳的主要原料有各种菇、耳,应季瓜果鲜蔬、菌类、花卉、豆类制品等烹制的四季素膳,名声远播。
中国古代社会的帝王拥有一切,也就拥有了最大的物质享受,有条件获得当时最丰富、最先进的健康理论。科学地探索皇家菜的养生之道,理出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可以由此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精髓内蕴,亦可以令其中富含的保健经验与颐养智慧继续惠泽今人。
链接2食疗养生的发展轨迹
食疗养生的文化现象早在周代就已明确,周天子身边有掌管饮食设计以保其健康的“食医”,《周礼·天官·冢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剂)”。膳食养生保健在宫庭逐渐成为制度。西汉名医淳于意为治疗齐王的阳虚病症,自制“火齐粥”,齐王很快康复(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时成书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论述。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其中的“食治”门曰:“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并将民间常食的果实、蔬菜、谷米、鸟兽虫鱼等分类,述其性味功用及证治,是食物养生最早的专著。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书中记载了元代皇帝、贵族在饮食饮食养生等多方面的多种知识,并对食补理论和普通膳食中添加药物以治疗疾病有所论述,确立食补和普通膳食疗疾的理论。明清之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等更是“寓疗以食”、“食中求疗”,从五谷杂粮,荤素菜肴,到瓜果蜜饯,汤浆酒茶均为平和之品,其中不乏美味。烹调适宜,不仅色、香、味俱全增进食欲,更易于消化吸收使“物尽其用”。
皇室病案中的“宫闱秘事”
赵阳
从临终脉案看清帝的死因
在宫中,再没有比皇帝罹患重症会令御医们惊惶失措的了。但他们又必须面对迟早要发生的沉重病势甚至死亡,用尽全部智慧做最后的挽救,一旦最后失败,他们很可能落入不知何去何从的境地。他们也以其诊视疗病的记录,成为了皇帝”最后时刻“的见证人。
乾隆的临终医案是从乾隆六十三年十二月开始的(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乾隆帝让皇位给嘉庆帝。但皇宫内依然用“乾隆”纪年),当时他已是太上皇,有88岁高龄。在他最后的一个月中,身体并无大病。御医沙惟一、钱景诊脉的结果显示,皇上脉象安和,只是心气不足,身体发软,夜间少寐,开的药方如参脉饮、灯心竹叶汤、养阴育神汤、镇阴育神汤、参莲饮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年迈的乾隆帝进补气血的调理汤药,这些补剂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年老气虚的皇上来说,绝不是起死回生之术,不过乾隆如此高寿,也算是善终了。
嘉庆是乾隆第十五子,在位25年,公元年去世,终年61岁,他的死因从医案上看,源于一次暑热风寒。当时嘉庆虽然已年过六十,身体却相当健硕,在军机处的上谕档案中,也有他登山跋涉,从不知疲倦的记述。嘉庆帝是在去避暑山庄的路上偶感暑热,到了避暑山庄后又有点着凉,加上颠簸劳累,身体状态不佳,勤勉的嘉庆帝却还不以为然,继续带病批阅奏章,终于积劳成疾,而且这一病竟然在不到一周就驾崩了,实是令人惋惜。当时随行的郝进喜、商景霨、李澍名、苏钰等都参与了嘉庆的救治,他们先是用藿香正气丸以及一些清鲜代茶饮、导赤代茶饮等调理嘉庆的湿热,虽然解了表面的热,但是风寒伤到元气,嘉庆的虚火更盛,咽喉疼痛难忍,还产生气喘,御医们的参脉定喘汤最终也没能救活嘉庆。
现有的清宫医案记录中,要数光绪帝的病案记录最多、最全。他在位33年,这期间的病案记录有千余数个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戊戌变法前的20年,病案记录并不多,有76次,但是变法失败后被囚灜台的十年中,记录竟然达到了九百多次。这样算一下,每年要让御医诊视90多次,差不多月月都看病。尤其在光绪三十四年,他死前的一年中,仅从3月到7月,天的时间,记录就有次,给他诊治过的御医就有30多人,其中陈秉钧是诊疗最多的一个,给光绪看过多次病。
光绪的病,从病案上看,御医们多强调脉沉弦数者,主要的症候是肝脏郁热、肝旺脾弱、心肾两亏等。光绪自感饮食没有胃口,经常有耳鸣现象。御医们认为是他天生体弱造成的,治疗上都按照这些症状处方,不过并没有明显效果。
光绪药方
在对光绪帝的治疗过程中,有些人物和事件特别值得 法国驻京使馆的医官多德福在光绪被囚禁27天后,进宫给光绪诊治,他根据光绪自述的病情给光绪做了化验,最后认为光绪之病叫做“腰火长症“,即肾炎。多德福认为应避免肾功能过度劳累,并建议服食人乳或牛乳,建议用外洋地黄末,或者用拔火罐。不过,当时光绪身边的御医并没有采纳多德福的意见,还是用传统的中医办法治疗。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光绪的身体似乎有了起色。在光绪二十七年~三十三年七月前,竟然没有医案记录,不过这到底是因为病愈还是缘于资料丢失,现在很难下判断。
从光绪33年(年)7月开始,我们又看到一名新御医出现在给光绪治病的行列中,他就是力钧,并在7月到8月间成为给光绪看病的唯一御医,共计诊病23次。力钧是个中西医结合的医家,他在论述病理时运用了西医解剖学的知识,光绪能让一人诊治一个多月,恐怕也是看重了他汇通中西的治病特长,可惜仍是不见效。因此,又改由力钧与陈秉钧、曹元恒等传统中医共同进行诊疗,但皇帝的病势却是逐渐加重了。
许是光绪帝久病成医,对御医的药方倒也了然,他训斥御医们道:“我的头晕症状一直都不能完全治好,经常复发,所以你们一直给我吃药,各种温热补泻的丸散汤膏等方剂七七八八地开了这么多,可也都什么效果,现在还生出许多其他病症。我看都是因为乱服药造成的”。他还直接指责为他看病最多的御医陈秉钧说,每次用的药都不是很对症,诊脉的时候也是例行公事的样子,这样怎么能仔细推敲病情,不过是敷衍了事而已。还号称是名医,怎么能这么草率呢?陈秉钧被点名斥责之后,光绪半个月都不让他给自己看病。其实御医给皇上看病哪敢有半点不精心,只是光绪病情总不好转,只好冲御医们发脾气。
在光绪临终前的4个月中,各地举荐的名医也进宫与其他御医一起参加诊治,其中包括杜钟骏、张彭年、周景涛等。但是光绪的病症实在太多太杂,在最后的一个多月,光绪腰痛极其严重,他自认为是服药过多,越服药就越感觉病重,并且告诉御医应在开方时明确告知是否有疗效,不能以药试病。其实,御医们心里明白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不仅绝不敢说出,甚至还在病案中加以隐瞒。杜钟骏在《德宗请脉记》中记述了参与抢救光绪的事情,在记述每日诊疗病簿时,自认为“予于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之语。”他预见到光绪之病危在旦夕,但内务大臣们认为这样会吓到皇上,不允许他照实记述。杜钟骏只好在当天医案中删去了“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的字样。
杜钟骏的预测果然正确,没过两天,光绪忽然昏厥,召来杜钟骏及周景涛、施焕来诊脉,他们诊过之后,实告内务大臣说,今晚必不能过,不用再开方了。可是大臣还要他们照开方,说怎么写都行,于是几位御医只好写皇上危在眉睫,拟生脉散,不过药还没进上,光绪已经驾崩了。
光绪死后第三天,御医们的灾难就开始了,朝廷下了两道诏书,第一道先处罚各省所荐进宫的御医,陈秉钧、周景涛、杜钟骏、曹元恒等都在名单之中,均被降级留任。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等人,也是革职带罪效力。
后妃医案中的红颜遗事
晚清的隆裕皇后和珍妃都可算是清史上很有说头的后与妃。在光绪帝短短三十多岁的生命中,仅有一后两妃,比起其他各代皇帝的三宫六院真是有些可怜,也许正是少,才使得隆裕和珍妃的矛盾更为激化。隆裕是慈禧的侄女,这门亲事也是慈禧亲自操办的,而珍妃也是慈禧亲选入宫的,起初亦受慈禧认可。不过,许是光绪心中一直暗藏着对慈禧的反叛,抑或隆裕和珍妃无论在容貌还是才干方面确实差距太大,总之,光绪一直对珍妃宠爱有加,对隆裕冷淡非常。
翻检病案可以发现,这些深宫中的女人虽然锦衣玉食,却过着压抑的生活,遭受了各种病症的折磨。
隆裕皇后比光绪年长三岁,而且活到了民国。在慈禧死后,她立宣统即位,也做了皇太后。隆裕的医案在记载中有上百条,给她看病的御医主要有庄守和、张仲元、佟文斌、忠勋、全顺、周鸣凤、李崇光,医院院判、张仲元是接庄守和的班,医院院判,医院左院判。在他们的诊断病历中可发现,隆裕的病基本是宫中常见的病症,由于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她身体非常虚弱,病程也较长。光绪三十二年四月,隆裕曾因脾胃积蓄湿热,外感风凉,导致头晕身疼,腹部坠痛并且腹泻。庄守和前后花了近两周时间才调理好,庄守和在治疗上也采用了比较特殊的治痢疾手法,先解表清化湿滞饮来疏散邪表,等到外表症状解除后,再用调胃化滞饮等清肠消炎。隆裕经常的病症也多是暑热感冒、腰疼、气虚、咳嗽、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等。在医案中,还记载了隆裕皇后的几个漱口方和刷牙散,这也是清宫常用的刷牙方。御医给隆裕经常开的保健品有皇太后清胃代茶饮、养阴润躁膏、皇太后和胃育神膏、皇太后凉阴和阳育神膏等等。
隆裕皇后死于年,临终时由张仲元和佟文斌诊脉。当时的脉案记载:“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在隆裕的生脉饮加入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竹沥等,也是想加强强心、化痰、清心的作用,但是一个“勉拟”也看出御医们无力回天了。
珍妃比起隆裕来说似乎更健康,翻阅医案却发现,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子其实一直疾病缠身。珍妃的御医比起隆裕,地位品级会低一些,这也反应出当时宫中森严的等级制度。珍妃从珍嫔到珍妃再降至珍贵人,御医也有所变化,其中珍嫔时期是李德昌,成为珍妃后改成了杨际和、刘玉璋,医院的左院判。而降为珍贵人时主要有冯盛化、王继曾、白文寿、张仲元等人,当时张仲元只是一个普通御医,这几个人的地位显然低了很多。珍妃的病也都是一些慢性病,诸如咳嗽、关节炎,还有一些妇科病。杨际和给她开出了清热调肝饮、外用熏洗剂等来进行调治,并收到一定效果。
由于支持光绪帝变法,又在与隆裕争宠中获得绝对优势,所以珍妃为慈禧太后所不容,甚至用罕见的杖责来责罚她。珍妃受杖责后,张仲元负责诊治,病案中频频出现的字眼是:“抽搐气闭,牙关紧闭”、“人事不醒,周身筋脉颤动”、“恶寒发烧,周身筋脉疼痛”,她当时经历的苦楚可想而知。
在人们心目中,珍妃一直都是美丽动人的,遗憾的是她的美容药方并没有见诸于医案。珍妃似乎注定是个悲剧人物,最后被慈禧赐死,留给今人无限喟叹。
链接没病也请“平安脉”
季节交替时,帝后都会注意身体调理,服用一些保健品。因此,即使他们没患病或只是略有不适,也会把御医叫来给诊诊脉,这就是请“平安脉”。请过之后,御医也会开出一些药方,这些药方不是用于治疗,而是用于进补的保健品方子。
清宫中常被御医们开出的保健品种类很多,包括饮料和丸、膏、丹等,饮料中以代茶饮最为常用,代茶饮是由各种滋补调理药物组成的保健饮料,有安神代茶饮、生津代茶饮、滋胃和中代茶饮、清热理气代茶饮等,御医会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出服用哪种。
还有一些保健酒类,也很受欢迎。清宫的药酒制作非常多,雍正经常服用龟龄酒,康熙帝则有补益醒脾的御用果酒,是用佛手、香橼、荔枝、桂圆、百合、青稞、木瓜、桂花露、玫瑰露、蔷薇露、水仙、泉酒配制的。还有“老佛爷泡酒方,用石菖蒲、鲜木瓜、桑寄生、小茴香、九月菊和烧酒泡的,用于补肾清心,舒肝健脾。还有夜合枝酒,这是给慈禧治疗中风痉挛用的,酒用夜合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防风、姜活、细鞠等制作。
来自搜狐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族文化和东北文化,
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