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房子人物篇留美医学女博士的报
2020-11-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905531.html
凡早年第一眼见到医院副院长郑怀美教授的人都会由衷的发出感叹:“她的风度真棒!”这位从小接受中国儒家教育以及西方文化熏陶,早年旅美的医学女博士,以其知性、优雅,让人感受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之美,也是这份独特的中西合璧让郑怀美教授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秋天,当秋叶飘落在美国芝加哥大街小巷时,郑怀美拿到了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留美“洋派司”,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费城女子医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然而面对国外的美好前程和优厚生活,她出人意料地作出了一个令导师、学友和亲属都不解的决定:回中国行医!
年,郑怀美教授(左三)从女子医学院以博士学位毕业
年10月,郑怀美教授踏上了回国之路,医院(上医院的前身)。在她五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郑怀美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妇产科内分泌亚专科,从国外引进了妇科腹腔镜技术,是我国妇科内分泌临床和妇科腹腔镜领域的前驱者,为中国妇产科医学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赴美留学的中国女医生
年7月,郑怀美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母在美国耶鲁大学和麻里州荷里克女子学院留学深造后回国任教和工作。郑怀美曾坦诚地说:“自己受父亲影响最深。家教和熏陶,对我一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孩提时代是在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办的沪江大学的校园中渡过的。那时,我和弟弟们的伙伴,全部都是美籍小朋友。除了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外,父亲也要求我们接收中国传统教育,如少年时,我们每天必须练毛笔,必须学习四书五经等。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父亲还要求我们学习做人的道理。”
年6月,一封来自美国原沪江大学一位传教士太太的信件为郑怀美打开了另一片天空。信中表示:美国基督教南浸礼会有一位女士愿意给一个中国才女出国进修的机会,提供两年的奖学金让郑怀美到美国进修。郑怀美难捱心中的激越,同年10月,怀揣着美元,郑怀美开始了赴美留学的日子。她先后来到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费城女子医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
2年后,当郑怀美手棒美国的“洋派司”,面对导师和亲朋好友的竭力挽留和美好前程,她毅然的做出了回国的决定,理由只有一个:报效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
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加上美国客轮工人闹罢工。郑怀美克服了重重困难,搭乘一艘丹麦货轮,历时50天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怀美在乘坐的货轮上,货轮驶过夏威夷群岛进入南鸟岛附近时,有位美籍华裔孕妇,由于货船遇风浪颠簸,孕妇羊水已破,引发了早产,必须立即接生。郑怀美闻之主动请缨,当即“命令”船长准备了开水、干净的床单、酒精棉花和消毒过的剪刀等。而她娴熟地戴起自备的医用手套,忙着为孕妇接生。“吸气!呼气!”、“加油!好样的,再来再来!……”两个多小时后,一声婴儿的啼哭响彻整个货轮。一位随船的美国女记者在目睹了整个过程后,写下了《中国留美医学女博士接生救治货船上早产孕妇》的现场特写,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刊登……
妇科内分泌和妇科腹腔镜的前驱者
郑怀美像只蜜蜂,从技术先进的异国采得许多世界一流的技术带回祖国,并让这些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酿成蜜糖。
郑怀美教授的同事们、学生们总感到她的创新意识特别强,常常有层出不穷的新点子。上世纪90年代初,“左旋十八甲基炔诺酮”皮下埋植剂作为一种避孕药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生产,且为6根棒型的剂型。郑怀美教授在一次学术交流中,突发奇想,拟将该埋植剂置入宫腔内,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当时,她让她的学生周霞平将6根棒捆绑在“T”形环(一种避孕环)的纵杆上置入宫腔。但由于体积太大,放置失败了。这并没有影响郑怀美教授大胆创新的脚步,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生产厂商寻求帮助,虽然无果,但却得到了一位荷兰学者的“响应”。他在得知了郑怀美教授的这个创意后,感觉非常有临床应用价值,医院找到郑怀美教授洽谈合作事宜。在“外力”的帮助下,郑怀美教授与荷兰Organo公司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这种新型单根皮下埋植剂的临床试验课题,并通过重点科技攻关,诞生了“曼月乐”节育环。该环不仅能解决避孕问题,更为一部分因功血、腺肌症而长期受困扰的病人减轻了痛苦,助推了妇科生殖内分泌研究的前进步伐。
“文革”中,郑怀美教授遭受迫害、曾受非法隔离审查,粉碎“四人帮”后,为弥补十年动乱而荒废的事业,她日以继夜地加倍工作,继续从事内分泌和计划生育研究,并对妊娠高血压及产后出血等进行调查,发表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我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分析》等30余篇论文。
年全国妇产科内分泌学习班,第一排左三为王淑珍院长,左四郑怀美教授
郑怀美教授曾任《国外医学计生育分册》等多种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参与过老院长王淑贞教授主编的《妇产科理论与实践》、《实用妇产科学》等书籍和卫生部医学教育高等学校妇产科教材《现代妇产科学》等学术著作。其中《妇产科学》(第3版)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教委优秀教材奖。
年至年,郑怀美教授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规划处科学与伦理评估会顾问,11次应邀赴日内瓦对各国学者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的有关生殖功能研究课题的资助进行审阅。并任国际著名的“美国妇科腹腔镜”杂志的编委。
心系病患的仁心大医
郑怀美教授的“心系病人”是医院出了名的。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周霞平教授在追溯恩师故事时说:“郑老师每次出诊必然要带上一份简易午餐,一个面包外加一小包咖啡,省下午饭的时间。因为只是对待限定的15个门诊号,郑老师也要看到下午3点。郑老师每看一个病人,要花半小时。从中我真正感悟到了妇产科专家其实就是在这样普普通通无数个诊疗的过程中铸就的。”
医院同仁一起探讨研究
郑怀美教授一生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患者,不少患者曾感激地称郑怀美教授为“神医”。有一年,郑怀美教授参加下乡巡回医疗,途中发现一位农村妇女因婚后几年没有怀孕,被丈夫打骂,遭婆婆责难而痛不欲生。郑怀美教授了解此事后,上门了解病情,并医院作了检查。结果证实,原来那位妇女不孕症是由于丈夫患病而致不育。对此,郑怀美教授严厉地批评了无知的婆婆和丈夫,并对其丈夫进行了诊治,使那位妇女得到了解脱。
在江西巡回医疗时,郑怀美教授曾成功的为一位患有严重妇科疾病而十几年不能穿上裤子的妇女作了手术治疗。郑怀美教授在为这位妇女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农村更多妇女患病后因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感慨。作为医生,不能让所有的患者恢复健康,让她感到深深地内疚。
严谨治学的医疗副院长
郑怀美教医院副院长期间以严格、科学的治院态度而有口皆碑。医院的学术梯队建设和医疗水平提高上注入了大量精力。她分管全院的医疗工作,常常深入门诊和病房一线,关心、检查和指导各部门的医教研工作,使医院在各个学术领域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医院的医疗质量奠定了基础。为了工作,她经常废寝忘食,甚至休息日、医院办公,每逢夜间总值班她总是要去病房抽查病史质量,发现问题便留下条子,使医生们知道自己医疗处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她参加全院病案讨论会及每周的妇科、产科查房以及医疗质量检查时,常常会启发性地提出各种问题,使讨论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任职期间,医院三级查房制度严加督促和检查,不但对科主任提出要求,还经常抽查业务建设和技术考核工作的执行情况。
她特别关心青年医生的外语学习,并亲自进行辅导,率先在院内开展了外语查房,对各级医师提高外语水平起了很大作用。她还经常在上海市、上海医科大学及本院接待外宾,在学术会议上担任即席翻译,为促进妇产科中外学术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年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来院指导,郑怀美教授做现场翻译
郑怀美教授执教50多年,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参与各类授课和示教,在教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她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妇产科专业人才。如今,他们大多已成为妇产科界骨干力量。郑怀美教授桃李满天下。
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能被人称作是“良师益友”的人,一定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亦师亦友,这需要睿智的学识、宽广的胸怀以及无私的奉献。而与郑怀美教授相处过的人,常常会用这样的四个字来形容她。在无数人的心目中,她就像一盏明灯,帮助着不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实的走下去。
现年93岁高龄、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妇婴保健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的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蒋迪仙这样评价郑怀美教授——
与郑怀美教授结识的半个世纪中,我始终感到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她虽然资历深厚,学术地位高,但她从不居功自傲,十分平易近人。凡是有问题向她请教,她总是诚恳地、不厌其烦地、耐心而详情地介绍。她虽然长期担负着繁重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但仍不辞劳苦、不为名利、乐于助人。年全市开展妇科大普查后,大批的宫颈癌病人需要手术治疗,郑怀美教授多次应我院邀请,来院进行手术示范和带教。在技术上她从不保守,无私地帮助我院开展妇科大普查,并完成相关手术任务。上世纪60年代初,她来我院会诊和抢救危重病人时,陪同我们一起守护在旁,直至病情转危为安。
她生活俭朴,严以律己,珍惜友情,关心他人。上世纪80年代,我患病住院。郑怀美教授闻讯后特地前来探访。进医院时,她和其他探视家属一样,在门口排队取牌,再进入病区,一点也不摆出大院长、大专家的架子要求照顾方便。这些细节也反映出她高尚的道德品质。
热爱生命,一生表率的慈母
郑怀美教授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伴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夫妇俩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回忆到:“小时候,妈妈很忙,有空时她总会尽可能的带上我们一群孩子外出,去公园、去博物馆、去图书馆……让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连邻居家的小孩,也常常跟着我们一起去享受这大自然的阳光。这也是我从小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
“我记忆中的妈妈是既严格又充满母爱。从来不骂我们,也不过分溺爱我们。不论我们如何调皮捣蛋,在妈妈面前做错的事我们不得不认错,她会花时间和我们“讲道理”。小时候,妈妈常给我们讲科普知识,还没上学,我们就都知道了,人是从猿进化来的。要是我们听到一个陌生国家的名字,妈妈一定会把家里的地球仪拿出来,并指给我们看它的地理位置。”女儿说到妈妈时,眼里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郑怀美教授的病友给家属的信中说:“她一生医治、拯救过的母亲和孩子何止千万。她的一生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也是闪烁着光辉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她的人字是大写的。无论是她的病人还是她的朋友都永远不会忘记她!”
她,就是郑怀美教授。她常说:“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中国妇产科事业,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如今,她走了,但她以大爱和忠诚挺立起了医德和医术两座高峰。她的一生是忙碌的,更是无悔的。她的一生是奉献的,更是精彩的。她感动着身边人,感动着红房子,更感动着所有至今还想念着她的人……
郑怀美教授晚年生活照
(文/林金芳周霞平严伟明王珏图供/葛秀贞陈国华)
后记:当郑怀美教授的儿子周乃章和周乃成在座谈会上医院正在为建院周年筹建院史馆时,当即就表示,愿意将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委员会赠送给妈妈的一座奖杯和妈妈用了半个世纪的医药柜等医院的院史馆馆呈。
------------------------------------------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