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用实际行动感动着我们
2025/4/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张桂梅这样的人?这样做值得吗?是的,值得吗?大多数人心中大概都会有着相同的疑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为名为利而蝇营狗苟。虽然不乏好人,但一般都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或者是因为确实有余力。我们且来看看华坪女高出来的女孩的样子:她们来自大山、无背景、活成了自己的靠山;活出了自己的风景;活成了自己的大伞。而女校学子们一遍又一遍,反复背诵的校训里,是这样写的: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她坚守着的教书育人、造福社会的一颗初心。用张桂梅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今年63岁的张桂梅校长,坚守滇西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在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为止,已经帮助了多名贫困女孩,创造了近年来的一个“教育奇迹”。张桂梅说,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生活突遭变故,远走华坪年出生的张桂梅,曾在云南林业局支边,年,她成了子弟学校的教师。从此,她就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当好一名称职教师,她在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并在这期间认识了她的丈夫。年,33岁的张桂梅和丈夫回到丈夫的老家大理,并在那里度过了她这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是,幸福的时光是如此短暂。正当年的丈夫患了胃癌。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不仅花光了家中的积蓄,还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地方。张桂梅的努力没能留住丈夫的生命,年,丈夫不治去世。这个打击令张桂梅悲痛欲绝。一年后,睹物思人而导致精神恍惚、几乎崩溃的她,为了解脱,选择了离开那个曾经充满幸福的地方。孤身一人的她去了无亲无故,比较边远偏僻的丽江山区的华坪。华坪这座质朴小县城热情地接纳了她。张老师调到民中工作后,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在生活上关心她,照顾她,在工作上给予她大力支持。张老师被这份世间真情而感动。她说她把华坪当作了家。原本只是想换一个地方,借此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但是她在这样一个温暖有爱的地方,被山区贫困孩子的纯朴眼神所吸引,出于爱的本能,这位女教师在这里扎下了根,在这里盛情绽放。从此,她过上了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的日子,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却因此而得到了极大改善。因为她的努力,她的学生没有一个因穷中途而辍学。“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没有任何其他条件。”年她任四个班的课,还有四个月孩子们就要升学考了。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抚平心中的伤痛时,她的肚子也越来越大,腹部疼痛不已。到医院检查出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张桂梅痛苦极了,大哭一场:哭自己不幸的人生,哭自己未竟的事业。但哭过以后,医院确诊的子宫瘤的诊断书悄悄地揣进了怀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2年的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高考那一刻,她不能让学生们因为自己住院而受到任何影响!7月,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地走进了考场后,医院,住院,做切除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说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肠子都粘连贴到了腹后壁上,天知道她要怎么熬过这种疼痛。医生嘱咐最少也要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可是,手术后的24天,她就匆匆赶回华坪,到了新分设的民族中学,担任教学工作之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学校妇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组组长。张桂梅这种拼命三郎的敬业风范,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榜样和动力。来到华坪县民族中学后,要面对的大多数是一些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大山,家庭贫困,存在着文化基础差、生活习惯也不好等一些共性问题。张桂梅首先首先做的,就是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秩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激励学生拼搏向上。在她耐心细致的引导下,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越来越好,学习上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张桂梅整个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用心呵护着学生,导致本就没有痊愈,需要静养的的身体,在这种高强度的、无休止的消耗中再次复发,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的她,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围着她哭成一片的学生说:“坚强些,老师不会死的,也不会离开你们!”张桂梅知道,自己孤身一人,是这些可爱的孩子,才让她有了企盼,是他们给了她生命的火花。年7月,上一年高考前后发生的一幕张桂梅在重现,学生参加高考后,又一个人悄悄地去做了第二次手术。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张桂梅的身体越来越糟糕,疼痛的频率越来越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是靠着一把把的止疼药在坚持的。她尽量不让其他人知道。女子高中的学生,都亲切的称张桂梅为“老妈”。能被学生成为“老妈”,这大概是身为老师最为自豪的吧。张桂梅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是对“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的坚守。做一条流向沙漠的小溪从年3月开始,张桂梅有了第二份职业。她兼任“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不拿一分报酬地,当上了54个孩子的“妈妈”。张桂梅没有亲生的孩子,可她用她瘦弱的肩膀,19年间,撑起了一个有过名孩子的大家庭,让这些孩子都有了归属。令她骄傲的是,已经有50多个孩子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医生、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工。在民族中学、儿童福利院,张桂梅看到很多因缺失母爱,让孩子陷入困苦的事例。张桂梅觉得,如果解决了贫困女孩子的教育问题,就不会有“贫困母亲”,也能从源头是杜绝“贫困下一代”,所以“救一个,就是救三代”。也许张桂梅的看法有点极端,但是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不被认可,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在那些偏远地区,女孩的命运可想而知。改变命运的前提是,女孩自己想要改变。而教育是当务之急。在张桂梅看来,如果有一个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许多孩子就不会辍学,也不会成为孤儿。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创办一所女子高中的念头,并为之四处奔走。为了筹集办学资金,骄傲的张桂梅放下了所有的自尊。让一个高傲的人,放下自尊,遭受白眼,被人嘲讽,这得多大的驱动力?她曾经去一家企业寻求帮助,公司领导不等她开口,就叫她离开,甚至叫来了保安驱赶她,不少人在旁边围观嘲笑。这让骄傲的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为了山里女孩子走出贫困,吃什么苦我都心甘情愿。”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年9月1日,迎来了首批名女孩子。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中学,只要是满足初中毕业、愿意读高中、是贫困家庭这几个条件的女孩子,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教育。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只有一栋综合楼,没有围墙、大门。为了保证女孩子的安全,每间宿舍都安排一名女教师陪着,甚至陪着上厕所。这些年来,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软硬件条件不断改善。自创办起,连续12年,女中的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已经有余名贫困女孩子先后在这里步入大学殿堂。“低进高出”的背后,是学生的苦读、教师的苦教,张桂梅的不懈奋斗。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就像她说的那样,做条流向沙漠的小溪,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如今,这位63岁的老人仍然初心不改。最近,她又有了新的计划,她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是高素质的。老人的这种大爱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不影响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美好。就像张桂梅老人、就像钟南山院士,这个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些人在用实际行动感动着我们、温暖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