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多少,决定你生什么病活多久

202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维持生命,四分之三是维持医生的收入。

原因是:研究发现,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来自晚上不良的饮食习惯。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晚饭吃不对惹出一身病。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先来看两句古代经典医术上的说法:

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

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千金要方》。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在《墨子·杂守》上记载,兵士每天只吃两顿:

第一顿称“朝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餐;

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的作息时间已经和古代不同,尤其是对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现在不能照搬。但是提倡大家晚饭要少吃一点,晚饭吃不对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知名中医、任之堂创办人余浩:

四高都是吃出来的,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

要是您本人或者亲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医院检查,都会听主治医生继续絮叨吧:

“平时要吃清淡点啊”、

“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

“你呀,都是吃出来的”。

医生说的没错,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余浩医生说到,

曾有个糖尿病患者,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她很肯定的说:我已经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饱一些。

但她想错了,也吃错了。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养生之道。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后来,在我的建议下,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饭量减半后,心就不慌了。

知名中医、心身医学硕士李辛:

“四高”疾病已经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现在在心脑血管、内分泌专科见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烹饪中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对健康更有益

年轻人大部分朝九晚五,搏于工作,疲于奔命,早餐中餐,草草了事,只有晚上下班了,才有时间把晚餐搞得丰富点。有时候晚上应酬也多,不醉不归,不饱不回,有些人还有常年吃夜宵的习惯。

年轻人的心功能和胃肠功能都要比老年人好一些,所以对一时的饱食没什么感觉,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时间一久,脾胃一伤,什么毛病都找上门了。仔细找原因,跟现代饮食文化误区分不开。

在此特别推荐李辛老师对食物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食物可以用厚、薄、清、浊几种特质来划分:

清、薄——大多数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简单不油腻的烹调方法等;

厚、浊——大部分肉食、煎炸烤熏、味道重、复杂的烹调方法等。

在过于重视感官刺激的现代烹调习惯里,注入“清、薄、淡、少”的特质,避免“厚、浊、重、多、杂”的取向,对健康更有益。

尤其是晚餐,此时人体正准备缓慢关机,进入充电休整状态,少食、简食对于我们这些四体不勤、运动不足,思虑、紧张已伤脾,担心、恐惧、渴望已伤肾的现代脑力劳动者来说,是个合适的选择。

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民间和中医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立平

饭吃七分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

赵立平教授说,

“很多长寿老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民间养生理念都涉及节制饮食、适可而止的‘七成饱’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的外婆今年96岁高龄,她每顿饭都控制量,绝不多吃。

为了更好解释这种现象,赵立平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所刘勇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证实:有节制的低脂饮食更能让动物长寿。该成果已于年7月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

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还有一点可以作为参考,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一天三餐摄入量比例,最好是“”原则,即:

早餐占3成;

午餐占4成;

晚餐占3成;

七点后吃,心脑血管病缠身

土耳其一项研究显示,睡前两小时、或是晚上7点后进食,会导致心梗脑梗都高发!

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名平均年龄53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现晚上7点后进食、或就寝前两小时内的进食者,夜间血压不降、一直保持高位的可能性是不进食者的2.8倍。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研究人员的话报道,高血压患者本来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夜间血压再不降的话,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会高得多。

这个研究如果用通俗一点话来翻译就是:

晚餐吃得晚,心梗脑梗都高发!

甚至还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晚餐最好在晚上7点前就要解决掉!

晚餐吃得多又晚

12种疾病身上缠

除了研究人员发现的心梗和脑梗,这些疾病也与晚餐吃得太多、太晚有关!

世界上公认的

13种健康食物

  美国MSN网站健康栏目通过研究对比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近日总结出一些值得人们效仿、借鉴的健康食物。

  1。冰岛:新鲜的鱼肉。每天食用大量新鲜的鱼肉(如鳕鱼、鲱鱼)让冰岛菜肴成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之一。

  2。瑞典:黑麦面包。瑞典人的饮食没有大量的蔬菜,但他们通过食用健康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黑麦面包得到了弥补。

  3。中国:小白菜。这种蔬菜在中国广泛食用。它含有数量惊人的、具有抗癌作用的抗氧化剂,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K和多种B族维生素等。

  4。希腊:蚕豆。希腊人食用蚕豆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它是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同时含有大量的叶酸和B族维生素;血液的形成、认知功能和能量补充都需要这些营养素。

  5。西班牙:杏仁。西班牙人爱吃的天然杏仁能降低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脏病。

  6。意大利:番茄。意大利美食中的明星成分(橄榄油、大蒜和番茄)都具有难以置信的健康效用。煮熟的番茄中含有大量的番茄红素,它能预防乳腺癌和前列腺癌。7。印度:姜黄。广泛应用于印度饮食的姜黄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其令人惊奇的化学成分是姜黄素,它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

  8。挪威:三文鱼。挪威人对油性鱼肉的食用量较大,如三文鱼和鲱鱼;它们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和促进大脑发育。

  9。法国:红葡萄酒。红葡萄酒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具有抗癌功能。

  10。泰国:冬阴功汤(酸辣虾汤)。泰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泰国人所喜爱喝的冬阴功汤(由虾、香菜、柠檬香草和姜烹制而成)其抑制癌症肿瘤生长的有效性远强于其他抗氧化剂。

  11。日本:海藻。它富含抗氧化剂,能抵御自由基的侵蚀,降低患癌风险。海藻还含有碘,这种微量元素能促进甲状腺的功能正常运转。

  12。日本:荞麦面。日本人所食用的荞麦面含有具有抗癌功能的维生素B17,它的营养价值远高于西方人所食用的白色的、用小麦和鸡蛋制成的普通面条。

  13。冲绳:红薯。日本冲绳岛上的居民大都长寿,他们最重要的主食是富含膳食纤维的红薯,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E和钙、钾。

7点后实在饿了怎么办?

守住“1个绝对5个不”的底线!

会有人问了,如果晚上真的饿了怎么办?胃不能撑,但饿也是会饿出病的,还有些本身有糖尿病、胃病的朋友,更不能为了这而死撑到底,会得不偿失。

晚上不是不能吃,但要记住这个底线:

一是绝对不能吃多;

二是下面这五个东西绝对不能碰!

一不碰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出现食物反流消化不良,影响睡眠;

二不碰黏硬食物,消化活动变得异常亢奋,容易烧心,或导致急慢性胃炎等胃病;

三不碰产气食物,容易胃肠胀气,妨碍正常睡眠;

四不碰酒精的饮品,麻痹中枢神经系统,并使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明显加重。尽量保证睡前4~6小时内不饮酒。

五不碰油腻食物,升血脂、加重肠、胃、肝、胆和胰腺的工作负担,三高人群切记!

记住这一个绝对五个不,基本上吃什么都没什么问题啦~

很多人只知道早餐的重要性,其实,三餐中对健康和寿命影响最大的就是晚餐!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身体上的这些毛病,无论吃多少药都效果不明显,是不是就是因为晚饭出了问题呢?

让更多人都看看,一顿饭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再花额外的钱买药和保健品~

来源:网络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投稿邮箱:zyysapp

qq.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zqszy.com/zgahl/116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